3月4日深夜,一则重磅消息震动全球资本市场: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宣布以228亿美元出售其在亚欧美洲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,涵盖199个泊位及配套的智能码头管理系统、全球物流网络等核心资源。
尽管长江和记实业声明,纯属是商业决定。
但这场交易不仅创下全球港口行业近年最大出售案,更因特朗普此前扬言“不排除通过军事或经济手段夺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”而蒙上地缘政治的硝烟。
李嘉诚的“撤退”,再次印证了他作为“商界风向标”的敏锐嗅觉。
从塑胶花到港口帝国:李嘉诚的“稳赚哲学”
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始于1950年代的香港塑胶花生意,凭借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捕捉,他迅速积累资本。
1967年香港地产动荡时,他逆势抄底,奠定地产大亨地位。
此后数十年,他逐步将业务扩展至能源、基建、电信等领域,形成了以“收租型资产”为核心的商业模式,港口、电力、水务等业务因现金流稳定、抗周期性强,成为其商业版图的支柱。
1997年,正值香港回归之际,李嘉诚以和记港口集团(HPH)竞得巴拿马运河两端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的25年特许经营权,并在此后多次续约至2047年。
这两个港口控制着运河的进出口咽喉,每年处理全球6%的海运贸易量,仅通行费收入就高达数十亿美元,堪称“黄金水道”的印钞机。
特朗普的“运河执念”:地缘博弈与历史霸权
特朗普再次当选后,多次提及美国务必须重新夺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。他为何对巴拿马运河如此“执着”呢?
首先,巴拿马地理位置优越,它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,从太平洋进入大西洋如果不走巴拿马运河,就要从南美洲南端绕行进入,不仅航程远至少走30天,还非常危险,要经过著名的“海上坟场”。
而走巴拿马运河,不仅安全,航程也缩短到9个小时。
但是,途经巴拿马运河的货轮都要留下“买路钱”,有数据显示货轮的通行费高达400多万人民币。所以巴拿马运河被誉为“黄金水道”。
而美国则是巴拿马运河最大客户,超过七成的货运量都是来自美国。
其次,美国曾经参与巴拿马运河的修建,通航后一度霸占其控制权,从1920年到1980年,60年里美国从中获利超过400亿美金。
1999年,在国际舆论压力下,美国不得不把控制权移交给巴拿马政府。
特朗普多次抨击这一决定“愚蠢”,声称要“夺回控制权”。
2025年特朗普连任后,对运河的施压升级。他公开表示是中国在“操控运河”,并威胁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采取行动。
巴拿马政府迫于压力,于今年2月退出“一带一路”,并对和记港口的特许经营权发起审查。
李嘉诚嗅到风险,果断将经营近30年的港口以228亿美元出售给贝莱德财团,后者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,交易被视为特朗普的“政治胜利”。
李嘉诚的“撤退艺术”:危机预警与战略腾挪
纵观李嘉诚的商业史,“撤退”几乎是其最鲜明的标签:
2013年抛售内地房产:套现超2500亿元,避开中国地产泡沫破裂危机;
2020年撤离英国:出售酒吧、电网等资产,规避脱欧与疫情冲击;
2025年退出巴拿马:在地缘冲突爆发前套现190亿美元,规避资产国有化风险。
俗话说:跑得快好世界。
不得不说,李嘉诚是“跑路”冠军,每次他总能精准逃顶,锁定高额利润;规避政策、地缘等不可控风险。
不过,也有人说他可能因此错失长期增长机会。
然而,李嘉诚的“不赚最后一个铜板”哲学,始终以保全资本为核心。
此次出售后,他仍保留中国香港、深圳等核心港口,并加速布局新能源、高科技等领域,延续其“稳中求变”的策略。
结语:商人的嗅觉与时代的赌局
从塑胶花到港口帝国,从香港到全球,李嘉诚的每一次“撤退”都踩准了时代转折的节拍。
2025年的巴拿马博弈,再次证明他深谙“权力归政客,利润归商人”的生存法则。
当特朗普高喊“美国优先”时,李嘉诚已带着钱袋优先离场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175.24.163.118/14135.html ,转载需注明文章链接来源:https://175.24.163.118/
- 喜欢(11)
- 不喜欢(2)